經濟新動向:首季物價由負轉正 亮出什么信號?
發布日期: 2003-04-18 稿件來源:綜合管理部 發布:信息中心 閱讀次數:6483 次
結束持續一年多的下跌局面,我國居民消費價格今年首季出現了0.5%的正增長,其
中城市和農村都上漲0.5%。全國31個省(區、市)中,首季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升的
有23個地區,上升面多達74.2%。同時,工業品出廠價格也出現近兩年來的首次上升
勢頭。
今年物價水平由負轉正,給我們亮出了什么信號?
我國經濟扛住“通縮”壓力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反映城鄉居民購買的消費品及服務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
其按年度計算的變動率在國際上通常被用作衡量通貨膨脹(或緊縮)程度的重要指標。
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自1998年4月出現下滑,并持續
到1999年年底。在經過一段時期的上升之后,從2001年11月到2002年底,
居民消費價格又持續下降14個月之久。“通貨緊縮”可怕在于,一是消費者預期價格將
持續下跌,從而延后消費,打擊當前的需求;二是投資期資金實質成本上升,回收期價格
下跌,令回報下降,從而阻遏投資。
今年以來,居民消費價格出現回升勢頭并由負轉正,前3個月分別同比上漲0.4%、
0.2%和0.9%。同時,一季度工業、投資和出口均呈現高增長特征,其中固定資產投
資同比增長27.8%,進出口增長42.4%,國民經濟延續去年逐季回升的良好態勢,
繼續穩步上行。
專家分析認為,我國物價負增長的局面已初步扭轉,特別是作為物價先行指數的生產
資料價格持續上漲時間更長。綜合考慮今年一季度各項數據表現,我國經濟運行“扛住”
通縮壓力,經濟的內在增長機制正在形成,消費信心和投資信心較強。
全年物價走勢“謹慎樂觀”
國家統計局城調隊副總隊長汪小青說,年初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小幅上漲,主要由鮮
菜、燃料、水電和部分服務項目價格上漲引起,這些季節性、政策性因素對今后月份價格
走勢的影響將有所減弱,預計2003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呈略升態勢,應持謹慎
樂觀態度。
統計顯示,一季度鮮菜價格受冬季氣溫偏冷、雨雪較多、運輸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
同比大幅上漲34.7%,拉動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個百分點;教育等服務項目價格繼
續上漲,比去年同期累計上漲1.8%,拉動同期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4個百分點。但大
部分工業消費品價格繼續走低,衣著、耐用消費品、交通工具價格同比分別下降2.8%、
4.4%和4.1%。
汪小青說,經濟在目前情況下運行,如果沒有特殊原因不會出現通貨膨脹。今后一段
時間,受不確定性因素如非典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變動的主要態勢仍然是小幅波動、
低位運行。
應該看到,我國物價長期低位運行,是經濟發展中投資、產出和消費等矛盾運動的結
果,是居民消費需求在數量上逐漸滿足、質量上日益提高的反映,是勞動生產率提高降低
了產品成本,以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關稅下降等的直接體現。
我國目前進行的經濟結構調整將持續一個較長時期,上述影響物價下降因素也將在較
長時間存在。“這種下降對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積極作用,由此引
起的價格下降是良性合理的。”
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積極有為”
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我國實行擴大內需和外需的宏觀經濟政策,并將克服
物價低增長擺在了貨幣政策的重要位置。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司有關專家說,貨幣政策不能
從根本上解決物價低增長問題,但應增加貨幣供給,支持經濟穩定增長,緩解通貨緊縮態
勢,為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體制的轉變創造良好的環境。
央行發布的今年首季金融運行報告顯示,一季度我國貨幣資金供應充足有余,3月末
廣義貨幣M2、狹義貨幣M1同比增幅都在18.5%以上,分別比上年同期加快1.7和
3.3個百分點;新增各項貸款8513億元,同比多增5022億元。這意味著企業、居
民可以更低的成本獲得資金,從而循環刺激經濟發展提速。
當前,多余資金的走向尤其值得關注。“要防止某些行業出現投資過熱現象。目前商
業流通領域積壓的產品價值已達數萬億元,刺激居民消費則尤為重要。當消費品零售總額
與貨幣供應產生同步變化時,經濟才真正出現轉折。”
當然,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體制“雙轉變”,是扭轉物價低增長狀況的前提。我國宏
觀經濟政策今后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和穩健性,進一步推進改革,引起物價下降的一些
消極因素就將逐步消除。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