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公共衛生事業刻不容緩
發布日期: 2003-06-02 稿件來源:綜合管理部 發布:信息中心 閱讀次數:5153 次
●不打破醫療的國有壟斷格局,不建立多元化醫療體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競爭,也就不
可能真正解決醫療設施短缺的問題
●建立健全對宏觀管理的監督、約束機制,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任務,這
是從這次“非典”事件中得出的寶貴經驗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和任務,經過這次抗擊“非典”,深感
加快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特別是發展公共衛生事業十分迫切。
供給嚴重短缺
這次北京在3、4月份面對“非典”突然沖擊時措手不及,就充分說明我們的醫療衛生的供
給不足,私有制現象嚴重。截至2002年底,全國共有衛生機構33萬個,其中醫院、衛生院7萬
個;病床床位319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297萬張;衛生技術人員440萬人,其中醫生209萬
人,護士師、護士128萬人。全國共有衛生防疫、防治機構6025個,衛生技術人員22萬人;農
村有鄉鎮醫生和衛生員128萬人。這些數字看起來都不小,但如果以十三億人口作分母,比率
是非常低的。我們不得不居“安”思危,下決心加快全國衛生醫療基礎設施建設,迅速改善城
鄉醫療條件,保證滿足全民衛生健康需要。這就要求加大醫療衛生建設的投資。
目前在全世界191個國家和地區公共衛生投資中的排位中,中國居第188位。這個落后格局
應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根本扭轉。就像前五年下猛力加快生態環境和交通運輸等“硬件性”
基礎設施建設,扭轉經濟發展的“瓶頸”一樣,今后應當用幾年時間加快教育、醫療衛生等“
軟件性”基礎設施建設,根本扭轉人自身發展的“瓶頸”。經濟是為人服務的,因此,“軟件”
建設比“硬件”建設更為重要。
發行公共債券
最近,國務院已經決定,中央財政建立20億元“非典”防治基金,各地也安排了50多億元
“非典”防治專項經費,財政資金直接或間接用于“非典”防治工作的資金還有很多,患“非
典”的農民和困難群眾免費救治,這些措施非常及時、正確。但這只是短期的應急措施。為了
在不給近期財政預算支出增加太大壓力基礎上,解決醫療衛生的長期性私有制矛盾,帶動全國
醫療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建議從今年起,每年發行一定數量的公共衛生債券,通過公債融
資,加大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內需增長機制
中國人口多,醫療衛生攤子大,今年政府部分財政資金和國有資產只能用于“公共衛生醫
療”,其他可以逐步走向民營化,在國家嚴格監管下發展私立性醫療衛生機構。這就要求進一
步打破醫療經營的國有壟斷格局,建立多元化醫療衛生體制。
最近十多年,我們在醫藥、醫療設備制造等方面有了一些非國有化的創新,如培養了一批
上市和沒有上市的醫藥企業。實踐看,很成功,藥品供給的市場化體系有了一個基本的輪廓,
也有了明顯的競爭,藥品供給短缺的格局基本打破。但是,在“療”方面,國有壟斷框架幾乎
原封未動,民營進入困難,沒有私立醫院和其他醫療機構。下一步深化改革可考慮將其納入。
如果不打破醫療的國有壟斷格局,不建立多元化醫療體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競爭,也就不可
能真正解決醫療設施短缺的問題。
推進醫院企業化
今后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除了少量由提供基本醫療的社會保障體系決定的公益性醫療機
構外,絕大多數醫療機構,包括醫院,都應當走企業化道路,都應當按照醫療規律進行必要而
合理的企業分工。
比如,治傷和治病,治一般病和治傳染病,治慢性病和治急性病,應當在經營體制上有所
分工。經濟學中廣泛發生作用的分工規律應當可以在醫療中加以體現。醫療機構缺乏合理分工,
進和出的門檻低,不利于醫療衛生事業中的防、治、研向精深方向發展,不利于推進專業化中
西醫結合和提高國家醫療競爭力。加強醫療事業的分工和競爭,就要求建立具有一定分工水平
的專業醫院。同時,從長遠看,應當逐步建立醫生特別是傳染病醫生高薪制。
完善監督機制
如果要對中國目前所有行業的宏觀管理情況作一個評估,那么可以說,主要是那些壟斷行
業的宏觀管理存在比較突出的“缺位、越位、錯位”這樣一個“三位”問題。這些行業,吸納
國家的金融、財政、人才、交易等方面的資源非常多,浪費非常大,而運行效率卻很低。其中
以教育和衛生行業的問題最為突出。
解決這些行業問題的主要措施,一方面是要盡快打破壟斷,加快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形成
有宏觀調控的“公立、公營”和“私立、私營”(還有股份制)之間的競爭,通過競爭打掉“
大鍋飯”,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是要改進宏觀管理方式,關鍵是要形成法律和其他必要的行政、
社會的約束機制,形成有社會和民眾監督的行業領導體制。
剛剛結束的政府機構調整,專門成立國家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實際上就是要從宏觀上
加強食品和藥品的衛生和安全管理的監督、制衡,為人民的健康安全負責。建立健全對宏觀管
理的監督、約束機制,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這也是從這次抗擊
“非典”中得出的一條很寶貴的經驗,是一個很重要的政策啟示。
國際金融報 陳東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