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希望工程”值得提倡
發布日期: 2012-02-15 稿件來源:網絡 發布:提俊男 閱讀次數:2497 次
旅游作為倡導和引領現代生活方式的現代服務業,不僅要在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發揮經濟功能,更要發揮促進國民文化修養、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公益功能和福利功能 今年2月,山東省濟南市旅游部門正式啟動“旅游希望工程”,首批來自商河縣貧困家庭的38名小學生,在專業導游的帶領下,游覽了大明湖、泉城廣場、省博物館等景區(點),讓他們以旅游的方式增長見識、豐富閱歷、提高素質。這項活動由濟南市旅游局倡導和組織、山東省一些熱衷公益事業的旅行社等旅游企業主辦。據媒體報道,未來將有更多的旅游企業參與這項活動。
“旅游希望工程”的推出給我們一個啟示:在全社會都在倡導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理念的今天,旅游行業應該怎樣去擔當社會責任、讓旅游的社會功能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明確強調了旅游的社會功能和旅游行業應擔當的社會責任,提出要把旅游業建成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這是在國家層面上首次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發展旅游業的重要指導原則。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理念,不僅是對物質文明建設領域的要求,更應該成為現代旅游業發展的行動指南和根本原則,即旅游行業應該在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擔當更多的社會責任。
從社會功能的角度來考量旅游行業的社會責任,可以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即“公益性”,而旅游業的公益性則可從3個重要角度來考察:
一是看少年兒童對旅游的參與度。旅游的公益性首先體現在把旅游作為一種提高人民綜合素質、特別是提高年輕人個人修養的重要途徑。因此從現代社會發展理念的角度出發,旅游的公益功能應該讓廣大的少年兒童不論家庭經濟條件好壞都有機會參與旅游活動,并通過旅游陶冶情操、提高素質。
二是看殘疾人對旅游的參與度。當那些對公共服務有特殊要求的殘疾人能夠享受到社會保障并且充分享受到優質旅游服務的時候,旅游行業就是有現代素養的、文明和公平的。
三是看“窮人”即低收入者和失業者對旅游的參與度。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低收入者、失業者也應該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享受與其他人平等的旅游休閑權,而社會、特別是旅游行業更應該為他們的“低消費旅游”提供保障或提供免費旅游產品。
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是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社會,而旅游作為倡導和引領現代生活方式的現代服務業,不僅要在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發揮經濟功能,更要發揮促進國民文化修養、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公益功能和福利功能。
“旅游希望工程”正是在現代社會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理念指導下出現的“旅游責任工程”、“旅游公益工程”。“旅游希望工程”以公益旅游的方式讓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通過旅游增長見識、豐富閱歷、提高個人素養,是一種以游促學的社會實踐,是旅游部門發動企業力量、擔當社會責任而開展的一種愛心助學的公益性游學活動。
一個社會,兒童強則國強,兒童有理想則國家、民族有希望;窮人安則社會安,窮人與富人平等則社會公平;殘疾人有保障則整個社會有保障。
公益旅游的發展需要兩種作用力:一是政府主管部門的引導和政策推動,二是社會各界特別是旅游企業的廣泛參與。雖然旅游是經濟產業,政府通過開發旅游發展地方經濟、企業通過經營旅游獲得經濟效益,都是合理和必然。但當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時,擔當社會責任、承擔社會義務就應該是旅游行業的一種境界、一種素養。
目前 “旅游希望工程”還僅僅局限在一個較狹窄的領域,低收入和失業者、殘疾人、智障人等很多社會特殊人群的“低消費旅游”、“特殊服務旅游”、福利旅游等很少有人關注,還需要我們去關懷。
希望濟南市的“旅游希望工程”是一個充滿溫暖的倡議和一個積極的開端,從此有更多地方的旅游主管部門、更多的旅游企業熱心公益,讓旅游真正成為全社會成員都能夠共享的普遍權利,讓參與旅游、共享旅游成為我國廣大人民群眾享受高質量、有尊嚴生活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