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奪命 驗視制度不能再遭無視
近日,山東廣饒一居民因收快遞而中毒,搶救無效死亡,據山東省郵政管理局督導組的消息,除廣饒一死亡案例外,另有膠州、壽光兩個收件人收貨后有頭暈、惡心異常反應,黃島一用戶收到鞋子有異味拒收退回。
毋庸置疑,快遞行業的迅速發展,降低了物流成本,方便了消費者。但不可忽視的是,個人信息保護和公共安全隱患日漸成為伴生問題。快遞包裹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例不獨山東一例,僅去年一年,廣州白云機場就截獲物流渠道寄往全國的毒品230余件,不驗視已經成為物流及寄遞渠道存在的明顯漏洞。
其實,對于危險品的寄遞有明文規定。如《禁寄物品指導目錄及處理辦法(試行)》明確指出,各類易腐蝕性物品(如有機溶劑)不得寄遞。此外,根據《郵政法》規定,郵政企業應當依法建立并執行郵件收寄驗視制度。用戶拒絕驗視的,郵政企業不予收寄。
而從“奪命快遞”案中獲得的信息來看,一者廠方和快遞企業違反禁寄規定,寄件者明知一旦泄漏會危害生命安全,卻仍然走普通快遞渠道,而圓通則因為“一直是合作伙伴”欣然接單;二者明文規定的驗視成為一紙空文,即便廠方有瞞騙嫌疑,作為物品收寄“把關人”,在已然發現泄漏導致員工身體不適的情況下仍將遭受污染的快件寄出。
驗視制度遭無視,或者有名無實,跟目前快遞企業的管理混亂無矩有關,在唯速度、唯業績的風向標下,問題爆發只是時間問題。今年4月,曾有媒體記者在北京一家知名快遞公司的安定門網點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臥底調查,他入職前并沒有經過任何相關培訓,主管領導甚至連身份證都沒看一眼。快遞員唯一的職責就是將快件送到顧客手里,快收快送,這樣才能提高公司的利潤和自己的業績,其他都無關緊要。
對涉及公共安全的行業而言,規范是最大的發展保障。首先,應以此案為契機,逐個梳理整個快件鏈條,將每一個可能存在問題隱患的環節列入“負面清單”,督促企業逐一整改,完善驗視流程,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培訓;其次,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加強對快遞企業的硬件要求,不能只有幾輛車幾個人,還應有針對化學品的檢測儀器,在收件環節給工作人員配備更先進的終端;此外,郵政管理部門應針對快遞業的情況實現職能轉變,主動介入日常監管,而不能做收“份子錢”的官老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