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或不再統治未來互聯網世界
對眾多母語不用拉丁字母的互聯網用戶來說,輸入互聯網域名和電子郵件地址,英文字符是唯一的選擇。
1983年,美國工程師保羅·莫卡派喬斯做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很自然的決定:新發明的互聯網域名系統須使用拉丁字母。域名系統如同網絡空間的門牌號,在美國信息交換標準代碼基礎上啟動的這項系統,最初只接受字母A至Z,數字0至9及連字符的使用。作為互聯網創建語言,使用拉丁字母的英語主導地位也因域名系統得到強化。
幾十年過去,互聯網上的英語內容占據主導地位。聯合國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全球互聯網用戶中,英文使用者最多,所占比例為27%,英文內容的網站比例也高達56%。
不過,在未來的互聯網世界,英語和拉丁字母也許并非永遠的“統治者”。
為解決全球互聯網語言貧乏的狀況,國際化域名(IDNs)技術標準得以開發。由此,用自己喜愛的語言接觸互聯網,消除域名意譯或音譯書寫引起的混亂狀況,更大程度地尊重民族語言文化,拓展和保護每個實體的網上品牌形象等愿望成為可能。
2011年,國際互聯網名稱和編號分配公司(ICANN)宣布開放最新通用頂級域名,擴展目前以“.com”“.net”“.org”等結尾的20多個常用通用頂級域名的范圍。
ICANN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實施新通用頂級域名項目。目前,微軟、蘋果、亞馬遜等公司均提出頂級域名申請。
不過,中國企業和民眾仍對這一領域缺乏了解。在ICANN去年公布的1930個新通用頂級域名申請名單中,僅包含116個國際化域名,來自中國的通用頂級域名申請只有41個,其中包括20個中文域名。
正在到來的自創頂級域名時代,讓互聯網運營格局充滿機遇。如ICANN頂級域名項目得以實施,頂級域名后綴數量將大幅擴容,以漢字形式出現的新通用頂級域名即將問世,超過5.64億的中國網民將從2014年起感受到互聯網領域的巨大變化。
類似變化也將出現在其他不使用拉丁字母的國家和地區,人們將改變接入互聯網、獲取信息、交流溝通以及自我表達的方式。這將成為互聯網域名構建和資源分配領域的重要改革。
域名的新變革,正使互聯網前所未有地走近更多人。按照ICANN首席執行官法迪·謝哈德的說法,“互聯網如同空氣,沒有邊界,它對于經濟、政治和社會等各領域都至關重要,這一領域需要透明,需要資源共享,不需要以某種語言將其控制起來……我們應該讓這一領域盡可能地開放,讓每個人平等共享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