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傳武:提倡互聯網傳播精神
發布日期: 2012-02-14 稿件來源:網絡 發布:提俊男 閱讀次數:2050 次
互聯網時代的傳播精神可以體現為以下幾點:獨立思考、兼容并包、理性發言、自律意識和共同維護。互聯網迅猛發展的同時,這種新的傳播平臺上展現出來的新的傳播特點值得所有網民重視和思考。
互聯網平臺較之傳統媒體,有幾個顯著特點:即時性,世界上每天發生的事情,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這一新型平臺第一時間內發布到網絡上,從而迅速傳播;交互性,網民一方面從網絡上搜索信息,同時可以針對這些信息展開跟帖、討論和辯論,信息的作者和讀者可以實現有效互動;自媒體,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人人都是媒體;海量性,全球幾十億網民的互動,形成無法估量的海量信息。
對于互聯網所展現出的新特點,我們普通網民要有正確認識和理性思考。互聯網時代,要倡導一種真正體現新媒體傳播意志的互聯網傳播精神。我認為,這種精神可以包括以下幾點:
獨立思考。《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站數量達到230萬個,中國網頁數量為866億個。網民每天面對豐富的互聯網海量信息,習慣了信息的接收和再傳播,而省略了思考和辨別。其實,互聯網上的信息需要我們加以辨別。一方面,人人都是信息的發布者,每個人的目的和出發點不同,使得互聯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分。另一方面,我們面對海量信息,不可能全部接收并消化。
所以,一定要具備一種獨立思考的精神,通過客觀思辨,獨立思考,運用各種知識和能力對信息加以辨識、利用和傳播。
兼容并包。社會是多元的,文化是多元的,互聯網上所體現出來的一定也是一種多元的文化。商人有經營文化,知識分子有學者文化,百姓有大眾文化。只有各種文化都可以在互聯網上展示、傳播并交流,我們的互聯網文化才能真正體現出多樣性和個性化。
理性發言。網絡時代,信息的發布變得簡單,傳播更為快捷,尤其是在微博時代,只要一次按鍵,就可以轉發一條消息。相比傳統媒體,互聯網是顛覆性的革命變化。傳統媒體時代的媒體把關、議程設置等常規傳播學行為,在互聯網時代顯得力不從心,互聯網信息更多體現出突發性、碎片化、聚眾效應等特點。
所以,信息發布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原創出海量信息,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參與傳播過程的人們按照自己的喜好或傾向選擇信息,也很容易將自己的見解加入到信息中,信息由此快速傳播,源信息的真與假反而難以辨別。這還很容易體現在“意見領袖”身上,由于聽眾的盲目追隨,“意見領袖”的發言相當具有影響力,聽眾寧愿聽信自己所關注的“意見領袖”的聲音,而不去真正探源“意見領袖”發言的真偽與是非。
因而互聯網時代傳播精神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理性發言。不管是“意見領袖”還是普通網民,都要對自己的發言認真對待,理性發言。
自律意識。這包含兩個層面,一是針對媒體機構。作為專業機構的媒體,行業自律是基本的職業操守。另一層面,是針對眾多的網民。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媒體,都可以發布信息,那么,對于所發布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必須認真對待。
互聯網上,人人都可以是把關人的角色。媒介所傳遞的信息是經過把關人取舍和再現的真實的一部分,而把關就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對信息進行取舍選擇。
共同維護。互聯網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積極發言、交流互動的公共平臺,每個人的想法,都可以像拿著麥克風一樣,在互聯網上展現出來。在這樣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我們在互聯網上希望聽到、看到的是積極向上的優秀信息和產品,而不是把網絡當作一個虛假信息漫布、謾罵攻擊暢行、無賴肆意撒潑的垃圾場。
良好的互聯網環境需要全體網民的共同維護。我們提倡全體網民積極行動起來,堅守互聯網傳播精神,共同打造互聯網發展的基礎平臺。